|
术后感染控制,一直是制约外科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的洁净技术发展,使外科手术几乎已无禁区。为了避免工业洁净技术的负面影响,各国都致力于发展手术环境的控制技术,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相关标准。
手术后感染控制/首席医学网配图
无统一标准导致市场竞争无序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军队首先涉足手术室的现代化,于1994年颁布了《军队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1997年,我国开始着手编制医院洁净手术部标准和规范。
当时,我国医院建设高潮刚刚兴起,尤其是三甲综合医院手术室急需改造,但国际上又无统一的标准,且各国的标准和分级差别很大,均不适合我国国情。由于缺乏适用的指导标准和正确的引导措施,国内工程公司无据可依。一些涉外的工程公司,打着各自国家标准的旗号承接工程,结果导致市场竞争无序和多国标准并行的局面。
洁净度标准决定手术室环境质量
日本直到1989年才有正式的《医院设计和管理指南》。该《指南》也是沿用工业洁净室的“级”来指导手术室设计。而且,在文献中看到的,也是洁净度级别与手术室挂钩的报导。日本1998年颁布了《医院设计和管理指南》修订稿,将净化技术更具体化了,在医院领域中提出了洁净度级别、定义和应用范围。
瑞士、英国、德国则都以单一的细菌浓度为标准,重视技术措施(如空气过滤器级数、效率与换气次数等),不提及洁净度。
美国则一直认为,层流设施确能有效地降低高风险手术的术后感染率,但不宜普遍推广。室内悬浮菌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对手术切口有显著影响:空气处理系统被污染,其他正在运行的空气处理系统出现问题,高风险的特殊手术,如器官移植。
尽管上述欧洲国家的几个标准没提及洁净度,但它们规定的空气过滤器效率和换气次数,决定了相应级别的洁净度。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如不用洁净度这个指标,那么过滤器质量及其安装的优劣,气流如何,都无法控制,而这对于确保手术室的环境质量是极其不利的。
事实上,洁净度是控制手术室设计与施工质量的一个有效指标,并非给医院手术室建设加码。笔者认为,我国规范在当前技术和管理水平下,加一个洁净度级别是完全必要的。
以瑞士和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已在医院领域积极推广净化技术。为降低造价与送风量,德国致力于推广低紊流度局部置换流的手术室送风技术,并将之写入了德国标准DIN1946 的第四部分“医院空气处理系统”,和DIN4799的“手术室送风系统测试”。
我国依据这些标准与指南以及我国国情,编写了自己的《洁净手术部标准与规范》。其基本内容与德国标准一致,但更加具体地规范了通过低紊流度的集中顶部送风,以实现局部置换流的做法。
近年来,欧洲各国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似乎接受了美国的观点,重新认识到室内悬浮菌对手术部位感染的作用,不如空调二次污染那么重要。于是,提高了对空调系统污染的重视。
我国提出的湿度优先控制比欧洲早
21世纪初,德国、瑞士、奥地利3国医疗卫生协会起草了《医院卫生指南》,将之作为欧洲标准颁布。该文件特别指出:除了器官移植等要求严格无菌过程的手术外,不再明确地将空气作为外科术后感染的传播途径,并认为只有将“空调系统看做送风污染源”,才能彻底解决室内悬浮菌对术后感染的影响。
我国的《洁净手术部规范》,比上述欧洲几个国家的相关文件更早地提出了湿度优先控制、最大限度地切断细菌来源(新风三级过滤)、防止空调系统微生物二次污染等要求。后来研发并已投入使用的手术室专用空调机组,也具有这种特点。所以,我们的规范和产品,都是符合国际控制理念发展趋势的。
2003年,我国在修订国家标准《综合医院建筑技术规范》时,根据欧美手术感染控制理念的最新进展,提出了“一般手术室”的定义与技术措施,降低了末端过滤器的效率、送风量与正压控制的要求。这些都将更加有利于我国一般手术室的改造与建设。
2004年,日本颁布的《医院设计和管理指南》修订稿,也接受了欧美的控制思路而做了较大改动,除了Ⅰ级洁净区域外,Ⅱ、Ⅲ级均降低了末
上一篇:《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下一篇:台湾医院建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