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9|回复: 6

国家CDC:退休专家岳麟研究员讲述唐山大地震时期的应急卫生对策

[复制链接]

9万

主题

9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798
发表于 2008-5-14 09: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高中心职工抗震救灾、自我救助能力,做好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疾控应急准备工作,5月13日下午,中心邀请环境所退休老专家岳麟研究员为中心机关及直属单位有关人员讲述了唐山大地震时期的应急救援经历。79岁高龄的岳麟研究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大家讲述了在唐山大地震后卫生防疫工作者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中心机关及直属单位有关人员约160人听取了讲座。       (中心办 刘芳)
转贴在此供一线战友参考!!!










退休专家岳麟研究员讲述唐山大地震时期的应急卫生对策.doc



2008-5-14 09:44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金币 -2 金



37.5 KB, 下载次数: 51, 下载积分: 金币 -2 金












上一篇:讨论  后方的我们拿什么援助灾区?下一篇:中国地震应急援救中心:从疾病谱变化规律划分灾难医学救援阶段及其意义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2 +10
文点 +2

收起
理由





布衣

+ 2
及需!




无极紫晶
+ 10

非常及时!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36

帖子

9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2
发表于 2008-5-14 0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1 zhangfh 的帖子[/h1]


谢张版,我下载:handshake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87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发表于 2008-5-14 09:4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网重庆5月13日电(记者刘卫宏)第三军医大学抗震救灾医疗队成员、新桥医院急诊科主任史忠教授说,地震灾后应特别注意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经接触和土壤传播的疾病的预防工作。他根据相关资料和临床经验,介绍了一些地震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应注意的预防传染病常识。  
    史忠教授介绍,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黑热病等虫媒传染病,应采取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在受灾期间,主要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虫叮咬,夜间露宿或夜间野外劳动时,暴露的皮肤最好涂抹防蚊油,或者使用驱蚊药。
    他说,平时还应注意饮水和饮食卫生。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净水片)消毒生活饮用水;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腐败变质或受潮霉变的食品,不吃死亡的禽畜,不用脏水漱口或洗瓜果和蔬菜。要及时消除垃圾、污物,做好环境消毒,管理好粪便、垃圾。
    由于地震房屋倒塌、地面裂缝、山体坍塌、江河污染等原因,造成人员外伤,易引起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和经土壤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史忠教授说,灾区群众应注意,破损的伤口不要与土壤直接接触。如果条件允许,对各种原因引起皮肤破损的人员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伤口进行清创和缝合,严重的应送医院救治。
    此外,还应加强人与人之间和畜与畜之间的疫情监测,及时与畜牧兽医部门互通信息,以便有效处置首发疫情,严防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炭疽等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及对策.pdf



2008-5-14 22:27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下载积分: 金币 -2 金



168.12 KB, 下载次数: 14, 下载积分: 金币 -2 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648

帖子

61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5
发表于 2008-5-14 09:44:03 | 显示全部楼层
[h1]回复 #3 zhangfh 的帖子[/h1]


谢谢!非常有指导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87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发表于 2008-5-14 09:4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级的灭火救援专家委员会, 多数省、自治区、
直辖市也建有灭火救援专家机构, 并在一些突发事件
的处置中发挥了很好的“智囊团”作用。灭火、抢
险救援犹如有病治病, 要想不病, 就得先预防。要减
少火灾和各种灾害事故的发生还得靠专家机构各成员
多出谋划策, 将有关火灾及安全隐患以及发生各种灾
害和事故的原因公之于众, 警钟长鸣, 同时普及防
灾、减灾民用、实用科普知识, 大力营造全民参与主
动防灾、减灾的良好社会氛围。
4 公安消防部队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展望
目前, 我国面临突发公共事件的形势严峻, 公安
消防部队已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的突击力量。
消防安全已成为城市社会公共安全防控体系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是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
重要标志。作为抢险救援工作中主要救援力量, 公安
消防部队今后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应急指挥调度体系, 充实救援预案, 不断更
新器材装备, 在“搜索、营救、救护”上下功夫。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国家建设日新月异, 社会财
富大量积聚, 生产生活电气化、燃料气体化、建筑装
潢高档化, 不仅使各种灾害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 而
且一旦发生火灾或灾害救援难度增大。特别是高层建
筑、地下空间、易燃易爆场所、船舶发生火灾, 救援
工作就更难以付诸实施。
在模拟和实战演练上下功夫, 以过硬的素质做好
打恶仗的准备。越来越多的国际性、群众密集性的大
型活动对各地安全保卫工作提出更高要求。随着我国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以及各方面、各领域与国际接
轨进度的加快, 各类国际性的重大活动、重大赛事愈
加频繁, 公众性的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多。因此, 公安
消防部队应认清形势, 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自我加
压, 针对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 要
不断深入的加以研究, 高标准、严要求, 进一步加强
模拟和实战演练, 主动做好抢险救援的各项应急准备
工作。
要在抢险救援措施的研究上下功夫, 多研究出高
效、实用的救援措施和方法, 尤其是多研究和制造出
一些高效的救援器材和工具。要有拿得出、用得上的
装备、器材和工具。要以人为本, 围绕“生命至上”
这一主题, 多出研究成果, 不断提高对生命救援的成
功率。
要在防灾、减灾宣传和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上下工
夫。通过多方努力, 将公安消防部队被动应急救援转
变为全民主动防灾、减灾的行动中去, 增强人民群众
防灾、减灾意识, 时时、事事、处处从我做起, 从身
边的小事做起, 自觉维护自然环境, 爱护公共防灾、
减灾设施设备, 自觉地为减少各类灾害事故的发生出
谋划策,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
献。
(收稿日期: 2006 - 08 - 20)
印尼班图尔地震灾区痢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刘爱兵 韩彬 刘元明
【关键词】 地震灾难; 痢疾; 流行病学; 调查
  2006年5月27日, 印度尼西亚(印尼) 日惹地
区地震造成5 700多人死亡, 20 000人受伤, 班图尔
县是重灾区之一。中国国际救援队于灾后第3 天到
达, 第4天展开流动医院并实施医疗救援。在灾后第
6天, 首先发现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例, 随后的几天
作者简介: 刘爱兵, 硕士, 主任医师, 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检验科, 北京 100039
内, 又查出痢疾患者5例。我们对这6例患者进行了
详尽的流行病学调查, 并及时控制、治疗, 采取切断
传播途径, 对灾区居民进行防治肠道传染病卫生宣传
教育等措施, 及时通报当地政府和灾区世界卫生组
织, 对疫情的监控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
1 病例简介
病例1 SANTOSA, 男, 17岁。居住在距班图尔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年9月第2卷第9期·543·
县以南约十公里KRALAS 难民营。于灾后第6 天
(2006年6月1日) 上午10时30分就诊, 自述一天
前不明原因出现腹泻, 每天10~20次, 粪便为黏液
血性, 有里急后重感, 伴寒战、极度疲劳。检查: 体
温: 3817 ℃, 皮肤干燥, 弹性稍差, 腹部略有压痛,
无反跳痛,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918 ×109 /L, 淋巴
细胞01116, 中间细胞01069, 粒细胞01815,
HCT 01762。便常规镜检: 红细胞15~20个/高倍视
野, 白细胞20~25个/高倍视野。临床诊断: 急性细
菌性痢疾。患者与其父母、妹妹同住在KRALAS难
民营帐篷中, 吃饭、喝水由慈善组织所送, 其家人及
其它居民无相似症状, 难民营有5顶帐篷, 居民席地
而卧, 帐篷一侧为公路, 另一侧为水沟、稻田, 周围
环境很差, 蚊蝇很多, 垃圾到处堆放。
病例2 HE IMAN, 男, 48岁。居住在BANTUL
镇自己家中, 家庭成员4 人。于灾后第7 天( 2006
年6月2日) 下午16时就诊, 自述于1 d前晚上开
始腹泻, 血性黏液便, 每天20余次, 无明显不洁饮
食史, 家中其他成员无相似症状。检查: 体温:
3712 ℃, 皮肤干燥, 弹性稍差, 神志萎靡不振。实
验室检查: 白细胞1217 ×109 /L, 淋巴细胞01164,
中间细胞01053, 粒细胞01783。便常规镜检, 红细
胞、白细胞满视野。临床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例3 SABC IR, 男, 36岁。居住在BANTUL镇
北部1公里处村庄的家里, 房屋未倒塌, 家庭成员5
人。于灾后第9天(2006年6月5日) 下午16时40
分就诊, 自述于1 d前晚上吃一袋方便面后开始腹泻
不止, 有里急后重感, 发热、寒战。在居住地旁有一
条小河, 生活用水来自该河, 且大、小便就在这条河
中解决。检查: 体温: 3810 ℃, 皮肤干燥, 弹性差,
神志萎靡不振。实验室检查: 便常规镜检: 红细胞、
白细胞满视野。临床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例4 JONATHAN, 男, 115岁。居住在BAN2
TUL镇难民营, 该难民营由3 顶帐篷组成, 共住30
人, 周围一片废墟, 环境极差。由其父母陪同于灾后
第12天(2006年6月7日) 下午15时就诊, 其父
母述患儿呕吐、腹泻、发热2 d。检查: 体温:
3815 ℃, 皮肤干燥, 弹性尚可。实验室检查: 白细
胞2110 ×109 /L, 淋巴细胞01351, 中间细胞01027,
粒细胞01632。便常规镜检: 红细胞16~18个/高倍
视野, 白细胞15~20个/高倍视野。临床诊断: 急性
细菌性痢疾。
病例5  TR IAGUSTINA, 女, 9月。居住在BA2
NTUL镇西部2公里难民营, 由其父母陪同就诊。2 d
前患儿喝赠送的速溶奶粉一小杯后出现腹泻, 每天5
~6次, 为稀便, 未见脓血。当日上午腹泻加重伴呕
吐, 排出的大便为血性、水样、黏液状。下午5时到
我流动医院就诊。衰竭病容, 体温3915 ℃。实验室
检查: 白细胞2610 ×109 /L, 淋巴细胞01241, 中间
细胞01024, 粒细胞01735。肉眼可见黏液血便, 镜
检: 红细胞、白细胞满视野/高倍视野, 可见成堆脓
球。临床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例6 KASIH, 男, 40岁。居住在BANTUL镇
自家房中, 自述就诊前1天因夜间受凉第2天晨起出
现腹泻、呕吐、发烧。腹泻、呕吐数次, 大便为血
性、水样、黏液状, 有里急后重感。中午1时到我流
动医院就诊。痛苦病容, 体温3812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1410 ×109 /L, 淋巴细胞01133, 中间细胞
01024, 粒细胞01843。肉眼可见黏液血便, 镜检:
红细胞、白细胞满视野/高倍视野, 可见成堆脓球。
临床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
2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确诊依据
患者就诊后查血常规、便常规及镜检。临床确诊
方法: 患者来自灾区, 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极差, 有数
次腹泻、脓血样便史、伴发热、呕吐、脱水等症状;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增多或正常; 便常规: 可见明显脓
血黏液样便, 镜检: 白细胞≥15~25个/高倍视野,
红细胞≥10~20个/高倍视野。
3 现场调查
发现临床确诊病例后, 立即控制、隔离并治疗患
者, 对患者所在流动医院的场所、使用的厕所进行消
毒处理。随即对患者家属及居住场所随访, 这6个病
例均为散发病例, 家庭成员无相似症状, 3例居住难
民营的患者周围人群也未发现相似症状病例。对患者
所住居所、经口用具进行了消毒, 并发放消毒药片
(健之素) 。对患者污染的河流、水源通报当地政府
详细地点, 政府也采取了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对这6
例患者周围居民进行防治胃肠道传染病宣传教育。
4 讨 论
该6例患者有典型的临床表现, 粪便经检查符合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诊断标准, 可以确定临床诊断。从
我们发现首诊病例出现的时间看, 为灾后第6天, 这
可能提示地震灾难后肠道传染病开始出现的时间。印
尼日惹地区靠近印度洋, 位于赤道南部4度, 该地区
当时正值旱季, 平均气温30 ℃, 最高可达40 ℃〔1, 2〕。
地震灾后, 许多村镇遭毁灭性破坏, 居民多居住在难
民营帐篷中或露天居住。自然环境破坏, 生活环境污
染, 极易出现肠道传染病, 如痢疾、霍乱等疫情。文
中有2例因食捐赠的食品而发病, 国内也有这方面报
·544· CH INA JOURNAL OF EMER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 ISASTER MED ICINE Sep tember 2007, Vol12, No19 
道〔3〕, 应引起注意。如不有效控制, 会造成肠道传
染病的暴发流行。我们按照传染病防治原则, 采取了
控制、治疗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易感染人群
的自身抵抗力等措施, 对防止这类传染病的流行具有
积极意义〔4, 5〕。笔者认为, 如从控制灾区肠道传染病
暴发流行角度分析, 仅控制传染源这一点, 我们的工
作可能还不够, 6例患者仅是来我流动医院就诊且诊
断明确的病例, 可能会有许多未来我院就诊而漏查、
漏报病例, 不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不容易切断传染
源。这还需要灾区政府和灾民的共同努力。根据中国
国际救援队对日惹地震灾害评估及当地政府判断, 灾
后10 d内可能为灾区的应急阶段, 10 d后进入恢复
重建期。随着灾区重建的开始, 居民的生活、饮食、
居住卫生条件的改善, 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将会得到控
制。
参考文献
〔1〕 Wahlstrom M1 Overview of the Tsunami disaster1 Prehosp ital Disas2
terMed, 2005, 20 (6) : 378 - 3811
〔2〕 Bridgewater FH, Asp inall ET, Booth JP, et al1 Team echo: obser2
vations and lessons learned in the recovery phase of the 2004 Asian
tsunami1 Prehosp ital DisasterMed, 2006, 21 (1) : 20 - 251
〔3〕 任卫红1食用捐赠方便面引发食物中毒的调查1中国卫生监督
杂志, 2002, 9 (3) : 142 - 1431
〔4〕 于长水, 庞作章1 地震、洪涝、海啸等自然灾害次生传染病的
流行病学问题与对策1口岸卫生控制, 2006, 10 (1) : 1 - 31
〔5〕 曾光, 訾维廉, 于国伟, 等1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
卫生服务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2) : 87 - 891
(收稿日期: 2007 - 03 - 10)
开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郑小坚
【关键词】 急救知识; 普及教育; 自救互救; 能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 各种急症和意外
事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那种由家属陪送患者上医院
就医的传统模式已明显不能满足急危重症患者的需
要。院外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已日渐为社会所认识, 它
与医院急诊科急救和医院ICU 急救三者一起架设了
一条救治生命的绿色通道,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最
有效的医疗服务提供给患者。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院外急救工作, 尤其是改革开
放后的二十多年时间里, 克服各种困难, 不断加大资
金和人员设备的投入, 在全国中等以上城市普遍建立
了不同规模的院外急救中心, “120”急救电话网络
得到了较快的普及。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院
外急救组织, 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急救管理形式。
院外急救是EMSS最前沿的部分, 分分秒秒都关
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对于紧急危重伤病员, 最宝贵
的抢救时机是在发病后的较短时间, 特别是那些需要
心肺复苏的患者, 其黄金抢救时间在发病后的
作者简介: 郑小坚, 副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 上海市青浦区医疗急救站,  201700
3~5 min内, 这就需要正确的抢救措施及早介入。为
此, 上海市人民政府在2006年及2007年的实施工程
中就连续规划增加各区县的急救分站数量, 以达到急
救半径布局合理, 使救护人员能在接到求救呼叫后的
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 保证抢救的及时到位。
1 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必要性
加强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 提高社会群众自救互
救能力, 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目击者采取有效的
现场急救, 防止伤情继续恶化, 避免或尽量减少伤残
和后遗症, 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院外急救工作的开展
也有重要意义。有关资料提示, 80%的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后死于送往医院的途中, 40%的创伤患者因现
场救治不规范或未能得到正确的初步急救措施而为后
续的院内急救带来困难。因此, 碰到突发急症或意外
伤害的患者, 发挥第一目击者的急救作用对提高患者
的生存率尤为重要, 普及推广急救知识不仅使群众在
危急时刻能够更好地自救, 而且有能力为他人伸出援
手。
在目前情况下, 为了克服院外急救人力物力缺乏
的弱点, 在专业医疗急救人员到达之前, 志愿者的参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年9月第2卷第9期·5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87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发表于 2008-5-14 09: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震灾区公共卫生应急该做什么

□ 本报记者 郑灵巧 □
  
  四川省汶川县地震灾害发生后,记者专访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安全所的著名环境卫生专家岳麟。1976年那场唐山大地震中,卫生部派遣的一支卫生防病队,在地震灾区的恶劣环境中一连工作了数月,指导现场实施了多种卫生防疫措施。当年出任这支卫生防病队队长的就是岳麟。在采访中,他介绍了当年唐山地震后公共卫生工作的经验,供灾区借鉴。
  防大疫首要举措:饮水卫生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秒,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唐山顷刻间被地震夷为平地。震后第3天凌晨3时,岳麟接到防疫任务,5时率十几名队员驱车赶往地震灾区,4个小时后抵达伤亡最为惨烈的地带。
  当时正值盛夏,集中式供水中断,供水设施被毁坏,分散式给水、农村给水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后早期,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的人们,就近取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水等饮用,造成肠道传染病发病急剧增多。
  “当时,我们迅速对10多个重点给水水源进行了40余次水质检测。发现水源水普遍受到有机污染,大肠菌群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于是我们研究采取了5项应急措施,解决饮水卫生问题。”
  据岳麟回忆,当时,他们首先指导开展了水源卫生防护,对集中式给水水源周围进行彻底卫生清理,并设置卫生监督管理。同时,对分散式给水水源周围30米~50米区域彻底清理消毒。
  第二项措施是提供卫生饮水,除紧急修复部分自来水管线外,震后初期采取了水车送水、分散取水和水龙带输水3种临时供水措施。水车密闭,便于水的卫生防护和水车中消毒,又方便了居民就近取水。分散取水方式即临时将一些公共设施(如游泳池)改为蓄水池,应急供水。供水前对池底、池壁彻底进行卫生清理消毒。蓄水后,设共用取水桶或采用浅水泵,取水后引入装有几个小水龙头的水箱,供人们分散取水。用消防水龙带临时输水供应的方式,只在震后初期一度采用,后被取消。原因是消防水龙带为帆布所做,输水时水带内呈负压状态,易受污染;输水时水带拖在地上,有时还被人踩踏或被车辆碾压,造成带中水质污染。
  岳麟告诉记者,他们指导采取的第三项应急措施是饮水消毒。操作上,一般井水消毒的加氯量为1.5毫克/升~2.0毫克/升(按有效率计)。加氯半小时后,水中余氯应为0.5~1.0毫克/升,即符合饮水卫生要求。污染更严重的地面水的加氯量按3毫克/升~6毫克/升计算。消毒剂投放可集中进行,也可分区或分片进行。
  集中式供水网管修复后,他们又指导采取了第四项应急措施,即在管网修复后及供水前,清洗管线、加大消毒剂量,使消毒剂在管线中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待余氯量达标后,去除消毒液,冲洗管线,再蓄水供水。
  岳麟说,地震后的供水除一般细菌性和化学性污染外,还存在尸碱中毒的危险。当年他们指导采取的第五项应急措施是,清除水源周围遗体,同时对局部环境进行漂白粉消毒处理。采用砂滤或炭末、明矾混凝过滤、吸附等方法,对去除水中的尸碱和细菌毒素也起到了良好效果。
  防大疫关键:遗体卫生清理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达24万多。对大量遗体进行卫生清理,是卫生防疫的一道特大难题。
  岳麟介绍,遗体腐化分解后会产生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物质以及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水等液体物质。其中,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地震后在清理大量遗体时,可能接触大量的硫醇、尸胺之类的物质。需要做的是,防尸碱、除恶臭。
  唐山地震灾区的防疫经验是,清理人员搬运遗体时,如果有条件,最好面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手上戴手套,同时特别要注意防止手部外伤,以免沾上细菌毒素引起中毒。清理遗体后要认真洗手。遗体清理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接种免疫血清。此外,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吸附遗体的含臭物质,可用1%的二氧化锰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的臭气,也可喷洒3%~5%的来苏水。实践表明,效果最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与消毒。
  岳麟介绍,对少数患甲、乙类传染病病人遗体的处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是,可用石蜡浸泡尸体后,就地焚化,以免疫情扩散。
  防大疫重点:环境消杀灭
  建筑物倒塌,到处瓦砾堆积,是强地震后的共有景象。岳麟说,瓦砾堆缝隙里极利于蚊蝇滋生,加之阴雨、高温,蚊蝇必然大量滋生。一般气温在25℃的条件下,苍蝇繁殖一代只需10天左右。调查表明,夏季的垃圾堆放6天后生蛆,7天后成蛹。因此,灾区的垃圾每周至少要清除一次。同时,还必须采取多种消杀灭措施。
  岳麟说,瓦砾堆缝隙既是蚊蝇藏身之所,又是喷药消毒的盲区。因此,消杀灭工作必须仔细、深入,并且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不仅要将化学药剂喷涂在瓦砾表层,还必须深入到瓦砾的缝隙中。
  岳麟回忆,唐山大地震时采用的方法是,一方面用飞机大面积航空喷药,一方面在地面由人工背药桶,进行局部喷药,同时还组织个人用小喷壶仔细进行瓦砾缝隙间喷药。经过不间断多方式喷药消杀,蚊蝇的密度降了下来。
  对四川灾区的特别提示
  “尽管四川灾区与唐山灾区自然条件、居住环境不同,发生地震月份相差了两个多月,但灾区卫生防疫的难题是相同的。特别是四川盆地的气候条件,对于大气环境污染预防提出了更高要求。”岳麟感觉,此次地震灾区卫生防疫仍将是一场硬仗。
  岳麟建议,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在医疗救护队伍进入灾区的同时,卫生防疫工作队也须尽早进入灾区,大力开展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流行病学防治等综合性的卫生应急工作。
  岳麟说,震后初期,灾区卫生防病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查明可供饮用的水源,同时采取各种卫生供水措施。只有保证饮水的卫生安全,才能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震后须持续监视灾区疫情及环境污染情况,特别是垃圾、污物的清除,集中大面积及高浓度消毒所致的后续卫生情况,搞好灾区重建预防性卫生监督。
  
  

网络编辑:  来源: 健康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287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发表于 2008-5-14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部紧急下发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方案

  本报讯 (记者孟庆普)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以人员抢救和伤员救治为主,此后,灾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应全面展开。5月15日,卫生部紧急制订下发《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从疫情监测、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病媒生物防制、消毒处理、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遗体处理和心理危机干预9个方面指导地震灾区防疫工作。
  《方案》指出,应及时启动灾后应急疾病监测机制。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季节特点、地理区域特点、灾害程度、灾民数量及年龄结构特征、灾民安置方式以及当地既往传染性疾病谱和流行水平,确定应急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疫情或突发公卫事件的报告人包括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的固定和流动医疗点、医疗队的医生及现场疾控专业人员。为保证监测系统能够掌握每个灾民安置点的传染病或因病死亡发生情况,在未设固定医疗点的安置点,应指定人员每天在安置点询问了解疾病症状和发生人数等,向指定信息收集点报告。在灾害初期,可采用电话报告。通讯系统恢复后,可填报报表,用传真或电子邮件向指定的信息收集单位报告。
  《方案》指出,灾区的食品卫生是预防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重要内容,需要强化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其重点包括:对救援食品的卫生监督和管理;灾区原有食品的清挖整理与卫生质量鉴定和处理;对灾区在简易条件下生产经营的集体食堂和饮食业单位采取严格的卫生监督和临时控制措施;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以居民家庭预防食物中毒为主。水源的选择与保护是饮水卫生的重点。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立即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口;临时性供水需由专人负责,并注意饮水消毒,确保水质卫生。震后应急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做好水源保护;设置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人和动物尸体。重点区域则是灾民临时集中、分散住所,医疗点,救灾人员临时居住地等。
  《方案》指出,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蚊、蝇、蚤、蜱、鼠等病媒生物监测与防制的组织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杀虫灭鼠药物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做好蚊、蝇等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常识宣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群众实施。应对不同人群、不同场所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如现场救援人员要进行必要的个人防护,包括使用市售趋避剂如蚊不叮等。卫生应急队伍要尽量远离各类化工厂、化学品仓库、化工商店、不明原因包装瓶(箱)等危害源,如果出现化学品泄露情况,安排卫生应急队伍时应注意危险源上风向是安全区域。《方案》指出,对逝者处理必须给予充分尊重,应及时就地清理和尽快掩埋处理。对需要辨明身份而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遗体暂时存放地点应远离水源、避开人员活动区,避开低洼地。
  《方案》指出,灾后心理危机干预要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要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要保护接受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方案》确定了本次地震灾难需要心理干预的五级人群,提出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第一级人群: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同时在卫生部网站和健康报网站全文刊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