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常常泡在神经外科的重症监护病房,发现了不少问题。针对人工气道未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下:
我院ICU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近期我科重点对ICU气管切开患者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进行了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气管切开插管气囊未充气。
检查中发现,气管切开插管的病人导管气囊均未充气。因导管与气管之间存在间隙,口腔分泌物甚至胃内容物极易返流进入下呼吸道,而误吸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感染途径。
改进建议:气囊适量充气。不定期放气、充气调整气囊压力。放气前吸净咽喉部分泌物。既往认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应常规定期放气—充气,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气囊长时间压迫气管导致粘膜损伤。而现用的为低压高容气囊气管导管,充盈后接触面积大,压力分布均匀,充气适当较少引起损伤,故无需定时放气,且对预防误吸有一定保护作用。
2、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不充分。
在检查中发现一例病人,气管切开后,3天内因痰液堵塞而更换气管切开导管2次。我院ICU现行的气道湿化方式为:雾化吸入3次/日+每小时气道内滴入雾化液数滴+导管开口以湿纱布覆盖。因气管切开病人每日由呼吸道失水约200 ml,所以湿化量以200~250 ml 为宜,而我院湿化液量远远低于此数量,且病房内无加湿设备,空气干燥,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痰液粘稠而结痂。
改进建议: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室内加湿器。持续气道湿化具体可采用微量注射泵或一次性镇痛泵持续泵入湿化液不低于200 ml/天,确切的湿化量应根据室温、空气湿度、体温、病人的出入量、痰液的量和性质作适当的调整。
3、吸痰操作不符合流程。
具体表现在:戴手套后右手触及除吸痰管外的其他物品,吸痰时有时未遵循先气管后口腔的原则,吸痰管未做到一用一更换,用后的吸痰管保存于冲洗液中。
整改措施:严格执行护理部下发的吸痰技术操作规程。
4、预防肺部感染的其他改进措施:
①防止误吸:采取正确的卧位。若无禁忌症应改平卧位为30~45°的半卧位,尤其是鼻饲的病人,鼻饲前应将气囊维持充气状态,抬高床头30~45°以避免误吸。
②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宜选择洗必泰漱口液。
充分的气道湿化、正确有效的吸痰方法、气囊管理及预防肺部感染是气道管理中非常重要的4个方面。目前我院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方法急待规范,望予以重视。
感染管理科09-01
请教各位老师,针对以上措施看看有哪些不够严谨,请再帮我提些修改意见。
针对第一条气囊充气的问题,查了一些资料,有写充气3-5ml,有写充气5-8ml,在没有测气囊压仪器时,应以充气多少为宜呢?以是手触之如口唇还是耳廓的硬度呢?产品说明书上没有相关的说明。
上一篇: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湿化下一篇:ICU病人插管评价表【原创】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 +10
收起
理由

茉莉花开
+ 1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