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earhang

医学教育网——临床医师执业考试指导——《医学微生物》

[复制链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单元 出血热病毒

 考点:
汉坦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主要型别、流行环节、致病性及免疫性
  病毒性出血热主要是指某些由节肢动物或啮齿类动物传播的具有出血和发热等症状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主要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和登革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热。
  汉坦病毒
  形态和结构 汉坦病毒呈球形或椭圆性,有包膜,表面有病毒糖蛋白组成的刺突。病毒有3种大小的病毒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均由病毒核蛋白、RNA聚合酶分别包绕病毒核酸的不同片段(L、M、S)组成,表现为疏松的带粗颗粒的丝状结构。
  培养 黑线姬鼠为敏感动物,经皮下、胸腔、鼻腔等途径接种均可感染。
  主要型别 汉坦病毒分为6个血清型,即黑线姬鼠型、褐家鼠型、欧洲棕背鼠型、草原田鼠型、巴尔干姬鼠型和小家鼠型。
  流行 在我国汉坦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黑线姬鼠、褐家鼠和林区的大林姬鼠。病毒在鼠体内增殖后,可以随唾液、尿、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等长期、大量地排毒和污染周围环境,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人。也可引起汉坦病毒的实验室感染。
  致病性 人被汉坦病毒感染后,经1-3周潜伏期,出现发热、出血及肾脏损害为主的临床症状,称为流行性出血热(HFRS)。HFRS的典型临床经过分为5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病死率一般为5%左右。
  免疫性 HFRS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发病者极少。此病毒隐性感染率较低,流行地区正常人群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率仅为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一单元 疱疹病毒

 考点:
1.单纯疱疹病毒
致病性
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致病性
3.巨细胞病毒
致病性
4.EB病毒
致病性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HSV)在全球广泛分布,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患者和带毒者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皮肤、粘膜的直接接触或性接触途径进入机体。原发感染后常发生潜伏感染和复发感染。
  一、原发感染
  多发生在无HSV特异抗体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其中大多数为隐性感染。
  HSV-1的原发感染常局限在口咽部,尤以龈口炎最为多见。临床表现为牙龈和咽颊部成群疱疹、发热、咽喉痛,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此外还可引起脑炎、皮肤疱疹性湿疹。成人可引起咽炎和扁桃体炎。
  HSV-2的原发感染主要引起生殖器疱疹,男性表现为阴茎的水泡性溃疡损伤,女性为宫颈、外阴、阴道的水泡性溃疡损伤,并发症包括生殖器外损伤和无菌性脑膜炎。
  二、潜伏与复发感染
  HSV原发感染后,病毒常在感觉神经节中终身潜伏,HSV-l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潜伏在骶神经节。当机体受到多种因素如紫外线(太阳暴晒)、发热、创伤和情绪紧张、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使用肾上腺素等刺激后,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纤维轴索下行至神经末梢,在神经支配区域的上皮细胞内复制并导致复发感染。
  三、新生儿及先天性感染
  新生儿疱疹是临床上常见而又严重的感染。HSV-1、HSV-2在分娩时均可通过产道感染新生儿,以HSV-2为多见,约占75%。常发生在生后第6天。感染类型有:①皮肤、眼和口腔的局部损伤;②脑炎;③病毒播散到内脏,发生脓毒血症,常引起死亡。妊娠妇女感染HSV-1,病毒有可能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流产、死胎或先天性畸形。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没有动物储存宿主,人是惟一自然宿主。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VZV感染人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感染水痘和复发感染带状疱疹。
  一、水痘
  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儿童常见疾病,好发于2~6岁,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病毒经呼吸道粘膜或结膜进入机体,经2次病毒血症,扩散至全身,特别是皮肤、粘膜组织,全身皮肤出现丘疹、水疱。
  二、带状疱疹
  是成人、老年人或有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患者常见的一种疾病,由潜伏病毒被激活所致。曾患过水痘的患者,少量病毒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外伤、发热等因素能激活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活化的病毒经感觉神经纤维轴突下行至所支配的皮肤区,增殖后引起带状疱疹,以躯干和面额部为多见,呈单侧分布。并发症有脑脊髓炎和眼结膜炎等。
第三节 巨细胞病毒

  人群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非常普遍,多呈隐性或潜伏感染。通过胎盘、产道、口腔、输血、器官移植等多种途径传播。原发感染恢复后病毒常在多形核细胞、T淋巴细胞、内皮血管组织、肾上皮细胞和唾液腺中潜伏,当机体处于免疫抑制、患病或化疗后被激活,引起多种疾病。
  一、先天性和围生期感染
  CMV是引起人先天性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孕妇原发感染常引起胎儿和新生儿的巨细胞病毒感染,造成先天性畸形。分娩时新生儿可经产道受感染。围生期感染一般多呈慢性,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肺炎、肝脾轻度肿大等。
  二、输血感染
  输入大量含有CMV的血液可发生感染。多数免疫正常的人感染CMV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但能建立终生潜伏感染。常见的疾病如输血后引起的传染性单核增多样综合征,临床症状与EB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似,区别是CMV感染无嗜异性抗体,而EB病毒感染有嗜异性抗体。
  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者原发感染常较严重。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化疗、AIDS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等,易激活体内潜伏状态的CMV,造成播散性感染如严重肺炎、肝炎,可导致死亡。
第四节 EB病毒

  人群普遍受到EB病毒(EBV)感染,可通过唾液、口咽密切接触或输血传播,引起多种疾病。
  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EBV在口咽部和唾液腺上皮细胞中复制,而后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少数受EBV感染的淋巴细胞长期存在。典型症状为咽痛、持续发热、淋巴结和脾肿大,部分患者伴有肝肿大、黄疸等,外周血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中多为异形淋巴细胞。
  二、伯基特淋巴瘤
  常发生于非洲和赤道地区儿童的恶性淋巴瘤。
  三、鼻咽癌
  中老年多见。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为高发区。
  【习题】
  能引起潜伏感染的病毒是
  A. HDV
  B. 流行性感冒病毒
  C. 脊髓灰质炎病毒
  D. 巨细胞病毒
  E. 狂犬病病毒
  [答疑编号911310101]
  答案:D
  引起带状疱疹的病毒是
  A. HSV
  B. CMV
  C. EBV
  D. HHV-8
  E. VZV
  [答疑编号911310102]
  答案:E
  EBV感染的靶细胞主要是
  A. 单个核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多形核细胞
  D. 神经胶质细胞
  E. T淋巴细胞
  [答疑编号911310103]
  答案: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二单元 逆转录病毒

逆转录病毒科是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疾病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包括HIV-1和HIV-2两个型别。世界上的AIDS多由HIV-1引起;HIV-2只在西非呈地域性流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电镜下HIV内部有一致密的圆柱状核心,该核心是由两条相同单股RNA构成的双体结构及包裹其外的衣壳蛋白组成,构成病毒核衣壳。
  病毒核衣壳外侧包有两层膜结构,内层是内膜蛋白,最外层是脂质双层包膜,包膜表面有由糖蛋白gpl20和gp41组成的刺突。
  (二)病毒的复制
  HIV的靶细胞主要是CD4+细胞。CD4+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是HIV的主要受体,一些趋化受体是HIV的辅助受体,主要是CXCR4和CCR5。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AIDS的传染源是HIV携带者及AIDS患者。从这些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脑脊液、脊髓及中枢神经组织等标本中均可分离到病毒。
  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
  1.性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方式,AIDS是重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
  2.血液传播:输入带有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包括器官或骨髓移植、人工授精及使用受HIV污染的注射器和针头。
  3.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产道或哺乳等方式传播,其中经胎盘感染最多见。
  (二)感染过程
  包括原发感染急性期、无症状潜伏期、AIDS相关综合征及典型AIDS四个阶段
  1.原发感染急性期:病毒感染后病毒开始大量复制,引起病毒血症,此时期从血液、脑脊液及骨髓细胞可分离到病毒,从血清中可查到HIV抗原。临床上可出现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皮肤斑丘疹粘膜溃疡等症状。持续1-2周后进入无症状潜伏期。
  2.无症状潜伏期:此期持续时间较长,一般5-15年。临床无症状,也有些患者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此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不能或很少检测到HIV抗原,这表明长期无症状的临床过程与病毒持续在体内进行低水平的复制有关。
  3.AIDS相关综合征(AIDS—related complex,ARC):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当HIV大量在体内复制并造成机体免疫系统进行性损伤时,临床上出现发热、盗汗、全身倦怠、慢性腹泻及持续性淋巴肿大等症状。
  4.典型AIDS:主要表现免疫缺陷症的合并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三)HIV致病机制
  病毒侵入CD4+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后,可以通过病毒的直接致细胞病变作用及免疫病理损伤造成靶细胞破坏。因大量病毒在体内复制使CD4+T(Th)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最终引起机体的免疫系统损伤而造成免疫功能障碍。
  此外,HIV对其他免疫细胞及神经细胞也有损害。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检测抗体
  主要用于筛查(如供血者)和确认HIV感染。我国规定,对供血者筛查时必须检查HIV抗体。常用ELISA试验筛查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者必须进行确认试验。确认试验常用特异性高的蛋白印迹(Western blot)试验检测两种HIV抗原的抗体(如p24和gpl20抗体),方可确定诊断
  (二)病毒分离鉴定
  采用将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或用传代T细胞株)与感染者的单个核细胞、骨髓细胞等共培养,或将感染者血浆或脑脊液等标本接种上述细胞。可通过检测HIV抗原、反转录酶活性或经电镜检测HIV颗粒等方法鉴定。
  (三)检测核酸
  用RT-PCR法定量检测血浆等标本中病毒RNA量,常用于监测HIV感染者病情进展和评价药效。
  四、防治原则
  (一)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预防和控制HIV感染的措施。包括:①建立HIV感染的监测网络,控制疾病的流行蔓延;②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③对供血者和血制品进行严格进行检查等。目前仍无理想疫苗。
  (二)治疗
  目前主要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及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三单元 其他病毒

考点:
1.狂犬病病毒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2.人乳头瘤病毒
致病性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病毒形态似子弹状,由包膜与核衣壳组成
  (二)培养特性
  动物宿主范围较广,主要在野生动物(如狼、狐狸、臭鼬、浣熊、蝙蝠等)及家畜(如狗、猫等)中自然感染与传播。狂犬病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细胞(主要是大脑海马旁回的锥体细胞)中增殖时,可以在细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
  (三)变异
  将狂犬病病毒野毒株在家兔脑内连续传代后,潜伏期可由原来的4周左右缩短为4-6天,其对人或犬的致病性明显减弱;并且从脑外途径对犬进行接种时,不能引起狂犬病,可用于预防狂犬病。
  
  二、致病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主要由病犬传播,野生动物如狐狸、吸血蝙蝠也可能是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于发病前5天即具有传染性。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或密切接触可致感染。
  (二)发病机制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病毒在咬伤周围的横纹肌细胞内缓慢增殖后侵入周围神经,进而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等,常引起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通常为3-8周,长者可达数年。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形成以神经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有些患者表现为恐水症。当交感神经受刺激时,可出现唾液和汗腺分泌增多;当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猝死。
  
  三、防治原则
  预防家畜狂犬病是控制人狂犬病发生的关键。采取捕杀野犬、严格管理家犬以及伤口处理和预防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狂犬病的发病率。
  (一)伤口处理
  用肥皂水或苯扎溴铵以及清水充分清洗伤口;注射抗狂犬病血清进行被动免疫。
  (二)预防接种
  人被狂犬病病毒感染后发生狂犬病的潜伏期较长,应尽早接种狂犬病疫苗。在伤口操作严重等特殊情况下,应联合使用抗狂犬病毒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并加强注射疫苗2~3次。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HPV)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嗜皮肤性和嗜粘膜性两大类,两类之间有一定交叉。主要通过直接接触病变部位,尤其是性接触传播,故HPV引起的生殖道感染是性传播疾病之一。母婴间垂直传播见于生殖道感染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感染新生儿。
  1.皮肤疣:包括寻常疣、跖疣和扁平疣。
  2.尖锐湿疣:主要由低危型HPV6和HPV11型感染泌尿生殖道引起。该病是性传播疾病。女性感染部位主要是阴道、阴唇和宫颈,男性多见于外生殖器及肛周等部位。很少癌变。
  3.宫颈癌等生殖道恶性肿瘤:16、18、31、33、45、51、52等型别是高危型HPV,可
  引起宫颈、外阴及阴茎等生殖道上皮内瘤样变,长期感染可发展为恶性肿瘤,最常见为宫颈癌。与子宫颈癌发生最相关的是16和18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十四单元 亚病毒

朊 粒

  考点:
朊粒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性
  朊粒曾称为朊病毒,是蛋白性感染颗粒。特点是:
  ①不含核酸,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对各种理化作用的抵抗力强,具有传染性;
  ②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大脑和小脑的神经细胞融合、消失,形成多数小空泡并伴有星状胶质细胞增生,出现海绵状改变,形成淀粉样斑块。
  朊病毒所致疾病:感染人和动物引起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常见的动物TSE是羊瘙痒病和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人类TSE是库鲁病和克雅病(CJD)等。
  【习题】
  下列哪项疾病不是朊粒所致
  A.羊瘙痒病
  B. 疯牛病
  C. 库鲁病
  D.克雅病
  E. 传染性红斑病
  [答疑编号911340101]
  答案: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32

帖子

60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02
发表于 2010-7-21 11:2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主任太厉害了,把1本书的内容都上传了!非常感谢下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41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10-7-21 11:24: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全面,太好了,感谢老师的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85

帖子

56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65
发表于 2010-7-21 11: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gjs661
有更多相关执业医师的考试指导吗
期待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0

帖子

50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5
发表于 2010-7-21 11:2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实用,非常谢谢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