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earhang

美国IDSA指南建议输液管路在输注丙泊酚后要及时更换,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复制链接]

0

主题

3287

帖子

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9
发表于 2010-7-18 17: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荷塘月色
按照指南的建议来看,应该是吧,您可以做做这方面的研究啊,看看危险程度究竟有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4

帖子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5
发表于 2010-7-18 17: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增加知识了,认识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31

帖子

63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9
发表于 2010-7-18 17: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楚楚


谢谢楚管的信息!也帮我解决了这个疑问。
我看了综述,又添了新的问题:
首先,明确的是,这个因素的临床实验开展难度太大(无对照,相信没有人会像关公那样“刮骨疗伤”),那么只能进行体外实验,通过微生物法进行比较。然而,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毕竟不同,因为麻醉药进入人体经过肝脏代谢,药理作用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药物动力学效应和体外实验也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对其感染的评价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文中的理论,麻醉药可以直接作用于细菌,从而导致人体菌群的改变,这是一个作用。
麻醉药物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是非选择性的,也就是说对外来致病原也存在抑制效应。那么从这点上说似乎是个保护效应?能否影响感染的发生,取决于麻醉药对正常菌群及致病原作用相互博弈的结果。
而麻醉药物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也有影响,使其对外生致病原的反应能力下降,这也是一个效应。如果出现感染时候,哪种是主要因素呢?不同的原因呼唤不同的措施。只听过个体化治疗没听过个体化麻醉。两者之间与感染的效应是协同作用,还是拮抗效应?

在补充了新的知识点的同时,我也有了其他的思考。仅仅作些理论上的探讨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37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发表于 2010-7-18 17: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下载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

帖子

37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8
发表于 2010-7-18 17: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下载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288

帖子

205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55
发表于 2010-7-18 17: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到新知识,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