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dearhang

医学教育网——临床医师执业考试指导——《医学微生物》

[复制链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单元 肠道杆菌

考点:
  1.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1)形态、染色和结构
  (2)生化反应的特点
  2.埃希菌属
  
  (1)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种类
  (2)肠出血型大肠埃希氏菌的血清型及所致疾病
  (3)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3.志贺菌属
  
  (1)种类、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标本采集、分离培养与鉴定
  4.沙门菌属
  (1)主要致病菌种类、致病物质、所致疾病
  (2)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3)肥达氏试验和结果判断

  
第一节 肠道杆菌的共同特征

   肠道杆菌是一大群寄居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生物学性状近似的革兰阴性无芽胞短小杆菌,其中大多数是肠道的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如伤寒沙门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可通过污染的饮水及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引起人类肠道疾病。肠道杆菌属于肠杆菌科。肠道杆菌具有下述共同特性:
  一、形态、染色和结构
  中等大小,两端钝圆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多数为周鞭毛(除外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鼠疫耶尔森菌和EIEC无鞭毛),大多有菌毛,少数有荚膜或包膜。
  二、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三、生化反应特点
  生化反应活泼。乳糖发酵试验: 肠道非致病菌 +,肠道致病菌 -(除外变形杆菌)。肠杆菌科定科试验主要项目是革兰阴性杆菌、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
  
第二节 埃希菌属

   一、致病性
   (一)肠道外感染
  多数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不致病,但如移位至肠道外的组织或器官,如尿道、胆道、前列腺、肺、骨和腹腔中其他部位则可引起肠道外感染。肠道外感染以泌尿系统和化脓性感染最为常见。
  (二)肠内感染—腹泻
   某些血清型可引起人类腹泻,与食入污染的食品和饮水有关,为外源性感染。根据其致病机制不同,主要有五种类型:
  类型
  致病物质
  作用对象
  临床症状
  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
  肠毒素和定植因子
  5岁以下婴幼儿和旅游者
  从轻度腹泻至严重的霍乱样腹泻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
  侵袭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破坏和随后的炎症发生
  较大儿童和成人
  像菌痢,腹泻呈脓血便,有里急后重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
  在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段粘膜表面大量繁殖,粘附于微绒毛,导致刷状缘被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和功能受损,造成严重水样腹泻
  婴幼儿
  水样腹泻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菌毛和毒素(vero毒素)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达10%左右
  出血性结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清型以0157:H7为主
  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ggEC)
  肠集聚耐热毒素,可导致大量液体分泌
  婴儿
  持续性腹泻,脱水,偶有血便
  二、大肠埃希菌在卫生细菌学检查中的应用
  卫生细菌学以“大肠菌群数”作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
  大肠菌群系指在37℃ ,24小时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肠道杆菌,包括埃希菌属、枸橼酸杆菌属、克雷伯菌属及肠杆菌属等。我国卫生标准规定,大肠菌群在每升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每100ml瓶装汽水、果汁中不得超过5个。
第三节 志贺菌属

  一、志贺菌属的种类
  志贺菌属细菌有O和K两种抗原。O抗原是分类的依据,分群特异抗原和型特异抗原,将志贺菌属分为4群(种):
  A群:痢疾志贺菌;
  B群:福氏志贺菌;
  C群:鲍氏志贺菌;
  D群:宋内氏志贺菌。
  二、致病物质
  包括侵袭力和内毒素,有的菌株尚能产生外毒素。
  (一)侵袭力
  志贺菌无鞭毛,但菌毛能粘附于回肠末端和结肠粘膜的上皮细胞,继而穿入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和扩散,在粘膜固有层内繁殖形成小的化脓灶,造成上皮细胞死亡,引起炎症反应。细菌侵入血流罕见。
  (二)内毒素
  志贺菌所有菌株都有强烈的内毒素
  ①内毒素破坏肠粘膜,可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
  ②内毒素尚能作用于肠壁自主神经系统,使肠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是直肠括约肌痉挛最明显,因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
  ③内毒素使肠壁通透性增加,毒素吸收增多,出现毒血症症状,发热、神志障碍、中毒性休克等。
  (三)外毒素
  A群志贺菌能产生一种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ST)。ST能引起Vero细胞病变,故亦称Vero毒素。ST具有3种生物学活性:①肠毒素活性:具有类似霍乱弧菌肠毒素作用;②细胞毒活性;③神经毒活性。
  三、所致疾病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无动物宿主。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
  志贺菌感染有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细菌性痢疾经过1~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常有发热、腹痛和水样腹泻,一天左右,腹泻次数增多(10多次至数十次),并由水样腹泻转变为脓血粘液便,伴有里急后重、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如急性细菌性痢治疗不彻底,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在两个月以上者则属慢性。其症状不典型者,易被误诊。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
  取材应挑取粪便的脓血或粘液部分。中毒性痢疾患者可取肛拭。
  (二)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接种于肠道鉴别或选择培养基上,37℃孵育18~24小时。挑取无色半透明可疑菌落,作生化反应和血清学试验。
  (三)快速诊断法
  可采用免疫染色法、免疫荧光菌球法、协同凝集试验、胶乳凝集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四节 沙门菌属

  一、主要致病菌种类
  沙门菌属是一群寄生在人类和动物肠道中,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相关的革兰阴性杆菌。沙门菌属细菌的血清型在2400种以上,对人致病的沙门菌主要包括引起肠热症的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的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家畜家禽为特殊宿主,通过污染食物导致感染的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鸭沙门菌等。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侵袭力:沙门菌有毒株能侵袭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进入机体。伤寒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在宿主体内可以形成Vi抗原,具有微荚膜功能。
  2.内毒素:沙门菌死亡后释放出的内毒素,可引起宿主体温升高、白细胞数下降,大剂量时导致中毒症状和休克。
  3.肠毒素:个别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可产生肠毒素,其性质类似ETEC产生的肠毒素。
  (二)所致疾病
  人类沙门菌感染有4种类型:
  1.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典型的症状是持续高热保持7~10天,同时出现相对缓脉,肝脾肿大,全身中毒症状显著,皮肤出现玫瑰疹,外周血白细胞明显下降。
  
  2.胃肠炎(食物中毒) :是最常见的沙门菌感染,约占70%。由摄入被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
  3.败血症:多见于儿童和免疫力低下的成人。经口感染后,细菌早期即侵入血循环。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
  4.无症状带菌者:指在症状消失后1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相应沙门菌。这些菌留在胆囊中,有时也可在尿道中,成为人类伤寒和副伤寒病原菌的储存场所。
  (三)免疫性:肠热症沙门菌侵入宿主之后,主要在细胞内生长繁殖,特异性细胞免疫是主要防御机制,特异性体液抗体也有辅助杀菌作用。胃肠炎的恢复与肠道局部生成slgA有关。
  三、肠热症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采集及分离鉴定
  1.标本采集:因病程不同采取不同标本。第1周取外周血,第1~3周取骨髓液,第2周起取粪便,第3周起还可取尿液。
  2.分离培养和鉴定:血液和骨髓液需要增菌,然后再接种于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粪便和经离心的尿沉淀物等直接接种于肠道鉴别培养基或SS选择培养基。37℃孵育24小时后,挑取无色半透明的乳糖不发酵菌落接种至双糖或三糖铁培养基。若疑为沙门菌,再继续作系列生化反应,并用沙门菌多价抗血清作玻片凝集试验予以确定。
  (二)血清学诊断
  1.肥达试验是用于肠热症的血清学试验,是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凝集试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的试验。
  2.肥达试验结果判定
  (1)正常凝集价:一般是伤寒沙门菌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引起副伤寒的沙门菌H凝集效价≥1:80时才有诊断价值。
  (2)动态观察:可在病程中逐周复查。若效价逐次递增或恢复期效价比初次≥4倍者始有意义。
  (3)0与H抗体的诊断意义
  
  抗体类型
  体内出现情况
  体内出现情况
  O抗体
  IgM
  出现较早, 维持时间短
  高
  高
  低
  H抗体
  IgG
  出现较晚,维持时间长
  高
  低
  高
  
  
  
  患肠热症可能性大
  感染早期、其他沙门菌引起的交叉反应
  预防接种; 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4)其他:有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肥达试验始终在正常范围内。其原因可能由于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或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所致。
  练习题:
  下列哪种细菌无动力
  A.大肠埃希菌
  B. 伤寒沙门菌
  C. 变形杆菌
  D.肺炎克雷伯
  E. 阴沟肠杆菌
  [答疑编号911100101]
  【答案】D
  疑为伤寒患者但其血液培养阴性,原因不可能为
  A.病程初期,没超过一周
  B. 已用过抗生素
  C. 培养条件不适宜
  D.血液增菌培养基失效
  E. 患者不是伤寒沙门菌感染
  [答疑编号911100102]
  【答案】A
  鉴别肠道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常选用
  A.吲哚试验
  B. 菊糖分解试验
  C. 葡萄糖发酵试验
  D.乳糖发酵试验
  E. 甘露醇发酵试验
  [答疑编号911100103]
  【答案】D
  引起出血性结肠炎的细菌是
  A.伤寒沙门菌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霍乱弧菌
  D.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O157:H7)
  E. 副溶血性弧菌
  [答疑编号911100104]
  【答案】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一单元 弧菌属

考点:
  1.霍乱弧菌
  
  (1)生物学性状
  (2)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副溶血性弧菌
  所致疾病
  弧菌属细菌是一大群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运动活泼的革兰阴性菌,有一根位于菌体一端的单鞭毛。弧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与人类感染有关的主要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
第一节 霍乱弧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典型形态呈弧形或逗点状,革兰染色阴性,有菌毛,无芽孢,在菌体一端有一根单鞭毛。细菌运动非常活泼,呈穿梭样或流星状。
  (二)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
   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耐碱不耐酸,在pH 7.4~9.6的范围内,能迅速生长。特别在pH 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
  (三)抗原构造与分型
   霍乱弧菌有耐热的0抗原和不耐热的H抗原。根据0抗原不同,现已有155个血清群,其中01群、0139群引起霍乱,其余的血清群分布于地面水中,可引起人类胃肠炎等疾病,但从未引起霍乱的流行。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霍乱肠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毒素中最为强烈的毒素,是肠毒素的典型代表。该毒素进入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后,可使细胞内AMP转变为cAMP,使cAMP水平升高,主动地大量分泌Cl-、HC03-,使水被动地通过粘膜细胞向外流出,导致严重的水和电解质的丧失,产生腹泻与呕吐。
   2.鞭毛和菌毛:霍乱弧菌活泼的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皮细胞。细菌的普通菌毛是细菌定居于小肠所必须的因子。
  (二)所致疾病
  引起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
  在自然情况下,人类是霍乱弧菌的惟一易感者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任何能降低胃中酸度的药物或其他原因,都可使人对霍乱弧菌感染的敏感性增加。
  致病机制:病菌到达小肠后,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并迅速繁殖,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细菌在繁殖过程中产生肠毒素而致病。
  临床症状:典型病例一般在吞食细菌后2~3天突然出现剧烈腹泻和呕吐,多无腹痛,每天大便数次或数十次。在疾病最严重时,每小时失水量可高达1升,排出由粘膜、上皮细胞和大量弧菌构成的如米泔水样的腹泻物。由于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而导致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碱血症和低容量性休克及心率不齐和肾衰竭,如未经治疗处理,患者可在12~24小时内死亡,死亡率高达25%~60%。0139群霍乱弧菌感染比01群严重,表现为严重脱水和高死亡率。
  三、防治原则
  加强水源和粪便管理;不生食贝壳类海产品是预防的重要措施。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脱水是治疗的关键。疫苗预防长期以来使用死菌苗,保护力不强。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存在于近海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类、贝壳等海产品中,主要引起食物中毒,是我国大陆沿海地区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原菌。该菌还可引起浅表创伤感染、败血症等。该病常年均可发生,潜伏期5~72小时,平均24小时,可从自限性腹泻至中度霍乱样病症,恢复较快。
  练习题:
  食未煮熟的海产品后发生暴发性食物中毒最可能由哪种细菌引起
  A.鼠伤寒沙门菌
  B. 痢疾志贺菌
  C. 副溶血弧菌
  D.霍乱弧菌
  E. 胎儿弯曲菌
  [答疑编号911110101]
  【答案】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单元 厌氧性杆菌

第一节 厌氧芽孢杆菌

  一、破伤风梭菌
  (一)生物学性状
  菌体细长,革兰阳性专性厌氧,周身有鞭毛。芽胞圆形位于菌体的顶端,宽于菌体的直径,使细菌呈鼓槌状。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细菌相似。但芽胞抵抗力很强。
  (二)致病性
  1.感染条件 伤口的厌氧微环境是细菌生长繁殖的重要条件。伤口深而窄,混有泥土、异物,坏死组织较多、局部组织缺血或同时伴有需氧菌混合感染,都可造成厌氧环境,有利于芽胞发芽或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性外毒素而致病。
  2.致病物质 破伤风梭菌主要致病因素是破伤风痉挛毒素,该毒素具有免疫原性,经甲醛作用后脱毒成为类毒素,可用于制备疫苗。
  3.所致疾病 当创口被破伤风梭菌污染,破伤风梭菌或芽胞可侵入伤口并生长繁殖,释放外毒素,引起破伤风。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封闭抑制性突触的介质释放,以致伸肌、屈肌同时强烈收缩,而呈强直痉挛,甚至膈肌痉挛、呼吸困难窒息而死
  (三)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 对易受外伤的人群和儿童,注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毒素。对3-6个月儿童可采用白-百-破(DPT)三联疫苗,可同时获得白喉、百日咳、破伤风3种常见病的免疫力。
  2.人工被动免疫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获得被动免疫。使用时应预防过敏反应。其用途有两方面:
  (1)紧急预防 当伤口较深可能混有泥土杂物时,应作紧急预防。外科手术严格清创的基础上,肌内注射1500-3000单位精制破伤风抗毒素(TAT)。
  (2)特异治疗 对破伤风患者应早期足量用TAT治疗。因毒素一旦与神经组织结合,抗毒素即不能奏效。一般须用l0~20万单位。
  3.抗生素的使用 大剂量青霉素或甲硝唑能有效地抑制破伤风梭菌在局部病灶繁殖,并对混合感染的细菌也有作用。
  二、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为两端平切的革兰阳性大杆菌,卵圆形芽胞位于菌体中央或近极端。在机体组织内可形成荚膜,无鞭毛。厌氧培养中生长繁殖极快,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可产生汹涌发酵现象。
  (二)致病性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引起气性坏疽。气性坏疽是严重的创伤感染性疾病,以局部组织坏死、气肿、水肿、恶臭及全身中毒为特征。
  这些症状均与本菌具有荚膜及产生多种毒素和酶有密切关系。毒素中最重要的是α毒素,为磷脂酰胆碱酶,能分解人和动物细胞膜上的磷脂,引起溶血、组织坏死、水肿、出血等病变。此外,许多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肠毒素,可引起食物中毒。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气性坏疽发病急剧,后果严重,需要尽早准确的做出微生物学诊断,争取早期治疗。
  (1)直接涂片镜检:在创口深部取材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这是极有价值的快速诊断方法。
  (2)分离培养及鉴定:可取坏死组织制成悬液,接种血平板或疱肉培养基中,厌氧培养,取培养物涂片镜检,利用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四)防治原则
   预防措施主要是及时处理伤口,扩创、局部用H202反复冲洗,切除感染及坏死组织。早期可用多价抗毒素血清。同时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抑制细菌繁殖。由于该菌在环境中很快形成芽胞,故必须严密隔离患者,避免在医院内传播。
  三、肉毒梭菌
   肉毒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中常可检出其芽胞。本菌在厌氧环境中能产生强烈的肉毒毒素。
   (一)形态
   专性厌氧,革兰阳性粗大杆菌,有周鞭毛,无荚膜,芽胞呈椭圆形,位于近极端,使细菌呈网球拍状。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 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其主要致病物质。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化学毒物和生物毒物中毒性最强的一种。肉毒毒素具有嗜神经性,进入机体后作用于脑及周围神经末梢的神经肌肉接头处,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
   2.所致疾病 肉毒梭菌以其毒素致病,即肉毒中毒。目前,已发现肉毒中毒有3种:食物肉毒中毒、婴儿肉毒中毒和创伤肉毒中毒。以食物肉毒中毒多见。后两种类型肉毒中毒在临床上很少见。若误食此毒素污染的食物,可发生肉毒中毒,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病死率很高。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无芽胞厌氧菌包括一大群专性厌氧、无芽胞的菌属,包括革兰阳性和阴性的球菌和杆菌。它们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或其他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在所有临床厌氧菌感染中,以拟杆菌属感染为最重要,约占l/3以上
  一、致病条件
  无芽胞厌氧菌引起的感染,一般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发生。
  促进感染的可能因素有:
  1.屏障作用受损 手术、拔牙和穿孔等使细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的部位。
  2.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抗生素使体内一种或几种厌氧菌得到优势增长,破坏了正常菌群的平衡。如脆弱拟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有耐药性。
  3.抵抗力降低 如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抗代谢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的病人以及糖尿病患者、慢性肝炎患者、老年人、早产儿等均易并发厌氧菌感染。
  4.局部组织供血障碍 如血管损伤、造成局部厌氧微环境,有助于厌氧菌生长繁殖。
  5. 深部需氧菌感染,需氧菌生长可消耗环境中的氧气,为厌氧菌生长提供条件,从而导致厌氧菌合并感染。
  二、感染特点
  1.感染部位 接近粘膜表面发生在口腔、鼻窦、鼻咽部、胸腔、腹腔和肛门会阴附近的炎症、脓疡及其他深部脓疡。
  2.分泌物为血性或黑色,并有恶臭。
  3.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可见到细菌,而一般培养则无细菌生长。
  4.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等治疗无效。
  三、所致疾病
  作为条件致病菌,这些厌氧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性疾病。
  1.败血症。
  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最常见的为脑脓肿,主要继发于中耳炎、乳突炎等临近感染,也可通过血行扩散导致。
  3.口腔与牙齿感染 大多起源于牙齿感染,如齿槽脓肿、下颌骨髓炎和牙周病等。
  4.呼吸道感染 可以感染上下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厌氧菌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
  5.腹部和会阴部感染 胃肠道因手术、损伤、穿孔及其他异常引起的腹膜炎、腹腔脓肿等感染主要与消化道厌氧菌有关。
  6.女性生殖道感染 可由手术或其他并发症引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单元 棒状杆菌属

考点:
  白喉棒状杆菌
  
  (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棒状杆菌属细菌种类较多,其中白喉棒状杆菌致病性强,其余一些寄生于人体内无致病性或条件致病菌统称为类白喉杆菌。
  一、生物学性状
  革兰阳性菌,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用亚甲蓝或奈瑟染色后可见异染颗粒,具有鉴别意义。
  
  需氧或兼性厌氧。在含有凝固血清的吕氏培养基上生长迅速,在含有0.03%~0.04%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菌落呈黑色。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包括白喉毒素、索状因子和K抗原三种致病物质。
  1.白喉毒素 使EF-2失活,阻断宿主细胞蛋白质合成,引起组织坏死和病变。
  2.索状因子 是细菌表面的一种毒性糖脂,能破坏细胞中的线粒体,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 具有抗吞噬作用。
  (二)所致疾病
  白喉棒状杆菌经呼吸道传播,常侵犯咽喉和气管粘膜,形成假膜,引起白喉,严重时发生呼吸道阻塞,窒息死亡。白喉毒素进入血液,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引起心肌炎、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
  (三)免疫性
  白喉棒状杆菌主要为体液免疫,病后、隐性感染及预防接种均可获得免疫力。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采用锡克试验。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采集病变部位假膜标本进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及毒力试验。鉴别产毒白喉棒状杆菌与其他棒状杆菌的重要方法是豚鼠试验、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四、防治原则
  (一)人工自动免疫
  应用白喉类毒素、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DPT混合疫苗)。婴儿满月即可接种白百破疫苗,以后在3~4岁和6~8岁时各加强注射一次。锡克试验阳性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也需接种白喉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对白喉患者及密切接触的易感者肌注白喉抗毒素进行紧急预防。对白喉患者的治疗要早期、足量注射白喉抗毒素。注射前做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三)抗菌治疗
  对患者采取隔离,并同时应用抗生素,还应注意继发感染和带菌者的出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单元 分枝杆菌属


分枝杆菌属是一类细长略弯的杆菌,因繁殖时有分枝生长趋势而得名。由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含有大量的脂质,一般不易着色,但加温或延长染色时间着色后能抵抗酸性乙醇的脱色,故又称抗酸杆菌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简称为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菌。
  一、生物学性状
  常用抗酸染色法进行染色,结核分枝杆菌为抗酸染色阳性(红色)。
  结核分枝杆菌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常用罗氏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需3~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结核分枝杆菌对干燥、酸碱及某些染料抵抗力较强,但对乙醇、湿热及紫外线抵抗力较弱。
  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菌落、毒力及耐药性等较易发生变异。
  卡介苗(BCG)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移种传代,历时13年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目前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的预防。
  二、致病性
  结核分枝杆菌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的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进入机体。
  致病物质主要包括类脂、蛋白质和荚膜多糖。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和侵袭性酶。
  其中分枝菌酸、索状因子、磷脂、蜡质D和硫酸脑苷脂等类脂物质为主要毒性成分。
  索状因子: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
  磷脂:促进单核细胞增生,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形成结核结节。
  蜡质D:具有佐剂作用,可激发迟发型超敏反应。
  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和溶酶体的结合。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一)免疫性
  结核分枝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故抗结核免疫主要以T细胞为主细胞免疫。
  此种免疫力的维持,依赖于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内的存在,一旦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或其组分全部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这种免疫称感染免疫,或称有菌免疫。
  (二)免疫与超敏反应
  Koch现象: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免疫和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
  结核菌素试验利用Ⅳ型变态反应的原理,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试来检测机体是否感染过结核杆菌。
  在两前臂分别注射PPD-C和BCG-PPD,2-3天后红肿硬结≥5mm为阳性,≥15mm为强阳性,对临床有诊断意义,表明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排除特殊情况)。
  若红肿PPD-C侧> BCG-PPD侧,为感染。
  PPD-C侧< BCG-PPD侧,可能是BCG接种。
  
  四、微生物学检查
  形态检查:结核分枝杆菌不同的感染部位采用不同的标本,标本直接涂片或集菌后涂片,抗酸染色后镜检,如发现抗酸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分离培养:将集菌后的标本接种于罗氏固体培养基培养。
  快速诊断:PCR在结核病的早期和快速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五、特异性防治
  卡介苗预防 卡介苗是目前惟一可预防结核的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和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但不同地区的人群接种后免疫保护效果差异较大。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平、乙胺丁醇等。上述抗结核药物常联合应用,不仅相互间有协同作用,还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麻风分枝杆菌(M Leprae)简称麻风杆菌,是麻风病的病原菌。
  麻风分枝杆菌亦为抗酸杆菌,但较结核杆菌短而粗。抗酸染色着色均匀,呈束状或团状排列。为典型的胞内寄生菌,该菌所在的细胞胞质呈泡沫状称麻风细胞。
  麻风分枝杆菌是麻风的病原菌,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人类是麻风分枝杆菌的唯一宿主,也是唯一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等方式传播。早期主要损害皮肤、黏膜和神经末梢,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
  此菌尚未人工培养成功,已用犰狳建立良好的动物模型。
  目前主要根据患者鼻粘膜及皮肤损伤处的刮取物涂片,进行抗酸染色后镜检诊断。氨苯砜是治疗麻风的主要药物,目前对麻风病尚无有效的菌苗进行特异性预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单元 放线菌属和奴卡菌属

第一节 放线菌属

  一、生物学性状
  放线菌为革兰阳性、非抗酸性丝状菌,菌丝细长无隔、有分枝。放线菌培养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
  二、致病性
  放线菌大多正常寄居人和动物的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条件致病,其中对人致病较强的主要为衣氏放线菌。
  衣氏放线菌属正常菌群,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时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化脓性炎症,呈慢性过程,伴瘘管形成,排出硫磺样颗粒为其特征,称为放线菌病。最常见的为面颈部的感染。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
  三、微生物学检查
  在病灶的脓样物质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花状,核心由分枝菌丝交织组成,周围部分长丝排列成放线状,菌丝末端膨大呈棒状。
  四、防治原则
  注意口腔卫生,及时治疗牙病是预防的主要方法。治疗方面进行外科清创处理和应用抗生素。
第二节 奴卡菌属

  奴卡菌属广泛分布于土壤中,不是人体正常菌群,对人致病的有星形奴卡菌、豚鼠奴卡菌和巴西奴卡菌。我国最常见的是星形奴卡菌。
  奴卡菌主要由呼吸道或创口侵入机体,引起化脓性感染。尤其是抵抗力下降者,如T细胞缺陷和器官移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经皮肤感染,形成慢性化脓性肉芽肿和瘘管,从瘘管流出许多小颗粒,即奴卡菌的菌落。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局部治疗采用手术清创,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如磺胺药,可加环丝氨酸。疗程不少于6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单元 动物源性细菌


考点:
1.布鲁菌属
形态、染色、种类和所致疾病
2.耶尔森菌属
鼠疫杆菌的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炭疽芽孢杆菌
形态、染色、抵抗力、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动物源性细菌主要有布鲁菌、鼠疫耶尔森菌和炭疽芽孢杆菌。该类病原菌可同时引起动物和人类的某些传染病,称人畜共患病。
第一节 布鲁菌属

  布鲁菌是一群革兰阴性小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有微荚膜。专性需氧,对营养要求较高,常用肝浸液培养基培养。
  布鲁菌共有6个种,对人致病的有羊、牛、猪和犬布鲁菌4个生物种。我国流行的以羊布鲁菌最多见,其次是牛和猪布鲁菌。
  布鲁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是细菌的脂多糖(LPS)。羊、牛、猪等动物是布鲁菌的主要自然宿主。病菌常局限于腺体组织和生殖器官,原因是赤藓醇是布鲁菌的生长因子,孕期动物的胎盘、绒毛膜和羊水中赤藓醇含量较高,故孕期动物极易感,常引起母畜流产。非孕期动物感染后多无症状或表现为乳腺炎、子宫炎、睾丸炎和附睾炎等。
  人类感染布鲁菌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如羊水、乳汁、尿、粪便等,或接触被污染的畜产品,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等多种途径感染。人类布鲁菌病并不表现流产,因为人的胎盘组织中不含赤藓醇。入侵机体反复引起菌血症,导致患者出现波浪热热型。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耶尔森菌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且浓染。对人致病的主要是鼠疫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
  鼠疫耶尔森菌
  俗称鼠疫杆菌,是鼠疫的病原菌,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的烈性传染病,为我国的甲类传染病。
  两端钝圆的卵圆形短杆菌,无鞭毛,无芽胞,在死于鼠疫的新鲜动物内脏制备的涂片或印片中,可见吞噬细胞内、外形态典型的菌体,有荚膜。
  鼠疫耶尔森菌毒力很强,少数几个细菌即可使人致病。
  鼠疫耶尔森菌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以鼠蚤为主,在人类鼠疫流行之前,往往先有鼠类鼠疫流行。通过鼠蚤叮咬或呼吸道途径进入人体。
  临床上常见三种类型:
  ①腺型鼠疫:最常见,病菌通过疫蚤叮咬的伤口进入人体后,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结;
  ②败血症型鼠疫:病菌侵入血流所致,病情凶险,若抢救不及时,可在数小时至几天内发生休克而死亡。
  ③肺鼠疫:由于吸入带菌尘埃飞沫可直接造成肺部感染(原发型),或由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继发而致。患者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及大量病菌,可在几天内死于休克,心力衰竭等。死者皮肤常呈黑紫色,故也称“黑死病”。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

  形态染色 炭疽芽胞杆菌是革兰染色阳性,菌体形态呈直杆状,两端平切,是致病菌中最大的细菌。在人工培养基中可呈竹节状长链排列,易形成芽胞。有毒菌株产生荚膜。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强,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在动物皮毛中也能存活数年而致病力不减。
  所致疾病 炭疽是一种急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为草食动物所患疾病,牛、羊、马最敏感。在炭疽疫区,动物通常因炭疽芽胞侵入受损皮肤、粘膜而引起感染。
  致病物质:荚膜和炭疽毒素(损坏血管内皮细胞)。
  人对该菌中度敏感,人类炭疽是典型的动物源性疾病。根据感染途径分为3种临床类型:
  一、皮肤炭疽
  最为常见,接触病畜或污染的皮毛等物品时,病菌或芽胞通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局部出现无痛性、周围水肿、中央呈坏死黑痂的典型炭疽痈。
  二、肠炭疽
  食入未煮熟的病畜肉、内脏及其他污染食物引起。有连续性呕吐、肠麻痹和血便,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于2-3天死于毒血症。
  三、肺炭疽
  由于吸入炭疽芽胞引起的肺感染,多发生于皮毛加工业的工人。病情发展迅速,可在2-3天死于中毒性休克。
  防治
  预防人类炭疽的关键是有效控制动物炭疽。治疗炭疽以青霉素为首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单元 其他细菌


考点:
1.流感嗜血杆菌
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所致疾病
2.百日咳鲍特菌
形态、染色、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
3.幽门螺杆菌
形态、染色、培养特点及所致疾病
4.军团菌
传播途径及其所致疾病
5.铜绿假单胞菌
形态、染色、色素及所致疾病
6.弯曲菌属
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其防治原则

第一节 流感嗜血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简称流感杆菌,不是流感的病原菌。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短小球杆菌。用石碳酸复红或美蓝单染色,呈现两端浓染现象。无鞭毛,无芽胞。毒力株(粘液型菌株)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6~8h有明显荚膜,在陈旧培养物中荚膜消失。
  (2)培养特性:需氧菌。初次分离培养时,最好在5%~10%C02环境。在普通培养基中须加入X和V因子,才能生长。巧克力平板上生长良好。
  当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时,由于后者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的生长。因此,在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菌落越小,此称为卫星现象,这有助于对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致病性
  致病物质为内毒素、荚膜、菌毛和酶类。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感染。
  ①原发性感染:表现为急性化脓性感染(化脓性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等),以小儿多见。
  ②继发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常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结核病等,表现有慢性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以成人多见。
第二节 百日咳鲍特菌

  生物学性状:鲍特菌是革兰阴性短杆菌,两端着色较深。有毒菌株有荚膜和菌毛。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常用鲍-金培养基进行培养,生长缓慢。
  致病性: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疾病为百日咳。传染源为带菌者和患者。通过飞沫传播。细菌首先附着于纤毛上皮细胞,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剧烈咳嗽。由于病程较长,故名百日咳。5岁以下儿童易感。
  白百破三联疫苗(百日咳死菌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预防效果较好。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

  生物学性状
  革兰阴性,菌体细长弯曲呈螺旋形、S形或海鸥状。菌体常呈鱼群样排列。菌体一端或两端可有多根带鞘鞭毛,运动活泼。
  微需氧,在5%O2、85%N2、10%C02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对营养要求较高,一般需含血或血清才生长。通常需要3-5天或更长时间培养,才形成细小、针尖状、无色透明菌落。
  HP与其他细菌相比有一定的耐酸性,但对酸仍比较敏感,pH降至3.5以下活力明显减弱。
  致病性
  全球一半以上人口被HP感染。传播途径推测经口感染。HP存在于胃黏膜上皮表面和粘液底层,胃窦为定植的最佳部位,HP数量较多,胃体和胃底较少。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与胃腺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第四节 军团菌

  军团菌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群细菌。各种天然水源及人工冷、热水管道系统是其主要贮存场所。
  嗜肺军团菌是医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医院中央空调冷却塔污染的循环水是病菌的主要来源。带菌飞沫、气溶胶被直接吸入下呼吸道造成感染,引起流感样型(庞提阿克热)、肺炎型和肺外感染三种临床类型,病死率可达15%。
  流感样型可出现发热、不适,头痛和肌肉酸痛,预后良好。
  肺炎型起病急,出现以肺部感染为主的多器官损害,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肺外感染型为继发感染。
第五节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是假单胞菌属的代表菌种,俗称绿脓杆菌。
  生物学特性
  (1)形态与染色:本菌为细长革兰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有1~3根鞭毛,运动活泼。
  (2)培养特性:为专性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由于本菌产生水溶性色素,使培养基被染成蓝绿色或黄绿色。
  致病性
  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细菌之一。当机体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时,以及在医院接受某些诊疗措施中引起感染。感染部位可波及任何组织。常见于烧伤感染、创伤感染、气管切开和插管、人工呼吸、留置导尿,内镜检查等以及化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继发性免疫缺陷病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局部感染,甚至引起心内膜炎、肺炎,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死亡率甚高。
第六节 弯曲菌属

  弯曲菌属细菌是一类微需氧,不分解糖类,氧化酶阳性,菌体弯曲呈逗点状、S形或螺旋状,有动力的革兰阴性菌。
  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细长、螺旋形或海鸥展翅状、S形的弯曲杆菌。一端或两端具有单鞭毛,运动活泼,有时呈螺旋状运动。无芽胞,无荚膜。
  2.培养特性:微需氧菌,初次分离时需在含5%O2、85%N2、10%CO2气体环境中生长,传代培养时能在10%CO2环境中生长。
  营养要求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需加入血液、血清才能生长。常用的选择培养基有Skirrow琼脂和Campy-BAP培养基。
  致病性
  致病因素主要与肠毒素、细胞毒素、内毒素和黏附、定植能力有关。主要引起人类肠道感染和各种肠道外感染。其中空肠弯曲菌是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菌种之一。胎儿弯曲菌主要引起肠道外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
  治疗原则
  空肠弯曲菌常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敏感,多数空肠弯曲菌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及氟喹诺酮类敏感,由于可产生β-内酰胺酶,一般对β-内酰胺类耐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八单元 支原体


考点:
1.生物学性状
支原体的概念、培养特性及其与细菌L型的区别
2.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肺炎支原体所致疾病
(2)溶脲脲原体所致疾病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形态上呈多形性、可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结构
  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高度多形态性,可通过除菌滤器。Giemsa染色着色较好,呈淡紫色。
  二、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较高,需要添加动物血清、新鲜酵母浸液。支原体生长缓慢,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3天后形成特殊的油煎蛋样的菌落。
  三、支原体与细菌L型的区别
           表1-3-18-1 支原体与细菌L型比较
  ------------------------------
  性状         支原体         细菌L型
  ------------------------------
  细胞壁        无           无
  通过过滤菌器     能           能
  对青霉素敏感性    不敏感         不敏感
  来源         自然界、人与动物体内  在一定条件下诱导细菌形成
  遗传性        与细菌无关       与原菌相同,去除诱导素可回复为原菌
  培养         含胆固醇培养基     大多需高渗培养
  ------------------------------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引起人类疾病的支原体常见有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
  肺炎支原体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人类间质性肺炎,即原发性非典型肺炎(PAP)。儿童和青年易感,首先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然后下行感染。病理变化主要是间质性肺炎、急性细支气管炎。还可引起肺外并发症。
  肺炎支原体可从口腔、呼吸道分离到,血清中还可诱发一种非特异冷凝集素,临床上常用冷凝集试验进行非特异性辅助检测。
  解脲脲原体是人类泌尿生殖道常见的寄生菌之一。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现已被列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能引起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不育症。还可通过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呼吸道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662

帖子

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4
发表于 2010-7-21 11: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九单元 立克次体


考点:
1.生物学性状
概念、形态、染色及其培养特性
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和伯氏考克斯体(Q热柯克斯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概念: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寄生在细胞内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特征:
  ①大多是人畜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血性疾病。
  ②以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③大小介于一般细菌与病毒之间,革兰染色阴性,呈多形性主要为球杆状;
  ④除极少数外均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⑤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⑥菌体内同时含有DNA和RNA;
  ⑦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
第二节 主要病原体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
传染源
传播媒介
所致疾病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群
普氏立克次体
患者
体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
莫氏立克次体

鼠蚤或鼠虱
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立克次体
啮齿动物(野鼠和家鼠)
恙螨幼虫
恙虫病
贝纳柯克斯体(又称Q热立克次体)
受染的牛、羊等家畜
蜱或通过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
Q热。以出现肺炎和肝炎为其临床特征
  血清学诊断——外-斐试验
  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与变形杆菌某些X株的菌体抗原(OX19、0X2、OXK抗原)具有共同的耐热性多糖类属抗原,因而临床上常用后者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作为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关抗体的检查。这种交叉凝集试验称为外斐反应,用于立克次体病的辅助诊断。
  【习题】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
  A.立氏立克次体
  B.莫氏立克次体
  C.康氏立克次体
  D.普氏立克次体
  E.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答疑编号911190101]
  答案:D
  易使外-斐试验呈现假阳性的疾病是
  A.伤寒
  B.变形杆菌感染
  C.立克次体病
  D.痢疾
  E.沙眼
  [答疑编号911190102]
  答案: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