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4-23 11: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染性腹泻(WS 271-2007)
1 诊断依据
1.1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 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
1.2 临床表现
1.2.1 每日大便次数≥3 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
1.2.2 已排除由O1 血清群和O139 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届、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1.3 实验室检查
1.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等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或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1.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 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2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粪便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1.2、1.3.1,1.1 供参考。
3.2 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诊断和1.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