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8-11-1 11: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六亿老师针对交大一附院事件,谈到的新生儿室布局:
治疗区和辅助区不应交叉使用
新生患儿抵抗力低,在病房设计方面,新生病房在控制感染和加强手卫生方面都应比成人病房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李六亿眼里,西安交大一附院的新生儿病房首先存在着布局上的不合理。
为了便于诊疗工作,病区一般应该分为:工作区比如办公室、更衣室,诊疗区比如病区、治疗室,以及辅助用房,比如新生儿浴室、垃圾处理区等。在该院的新生儿病房里这些区域一应俱全、紧密相连,但却存在着不合理的交叉使用现象。
据李六亿观察,该院的新生儿病区里设有一个ICU病房,可以容纳大约20个重症患儿接受治疗,但就是这样一个规模比较大的新生儿ICU病房里居然没有设置一个洗手池。医务人员要洗手,就只能使用相邻的患儿洗澡间里的洗手池。这个洗澡间,不仅洗手池的水龙头是手动的,而且还与一般患儿共用。 事发后,虽然调查组在患儿的床头看见了速干手消毒剂,“速干手消毒剂和洗手池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李六亿说,医务人员只有在双手没有可见污染,同时又是给孩子做一些相对清洁的操作比如喂奶时,才应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清洗。进行其他操作,比如为患儿换尿片时,则应该通过水洗、对双手进行彻底消毒。作为ICU医生,需要照顾的患儿多,孩子的病情又可能瞬息万变,就导致医生很难处理完一个孩子,就走出病房、跨过门槛、到外间去洗手,这样的布局必然极大地削弱了医务人员洗手的积极性。
新生儿病房ICU病房须设洗手池
由于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病房由成人病房改建而成,所以病房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生儿基本用不上的空间——卫生间,而少了一个医务人员必须经常使用的设施——洗手池。
李六亿还注意到,该院洗手池的水龙头都是手动的,也就是说,即使医务人员处理完患儿后就洗手,在洗完手后再一次触摸水龙头也可能造成再次污染,因此病房里应该尽量采用脚踏式、感应式或者肘助式的水龙头。
在该院进入新生儿科病区的医务人员专用通道里,调查人员也没有发现洗手池或者速干手消毒剂。这样的设计对于刚刚投入使用1年多的建筑来讲,不仅不规范,而且也可能进一步增加接触性感染的几率。
由于患者,特别是新生患儿抵抗力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对于控制院内感染至关重要,因此,卫生部于2000年发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新生儿病房和ICU病房都必须设有洗手池。李六亿认为,大部分医务人员其实具备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但医院建筑本身也必须为他们提供鼓励和便利的条件。
她说,在一个老建筑里增加上下水设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规范发布后,对于一些无法增加洗手池的病区,起码应该配有速干手消毒剂。而对于新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应该把这一问题考虑进来。对于任何一家医院来讲,新建、改建、扩建都是大事,诊疗工作又对医院建筑提出了特殊的需求。在病房设计之初,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树立起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意识,如果所有工作都等到大楼建成之后再去考虑,预防和控制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新生儿病房应该设有隔离区
李六亿认为,在新生儿病房设计之初,医院就应该事先预计出一个病房接治患儿的数量。如果病房面积过大,就可能造成两种后果:空间浪费或者一个病房接诊患儿过多。而患儿抵抗力低,住的患儿越多,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李六亿发现,在该院新生儿病房里,卫生间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她认为,对于新生儿病房来讲,可以没有卫生间,但应该设有隔离间。因为一些感染性疾病,对于患儿来讲可能是致命的,因此,当患儿中出现感染性疾病时,应该将这类患儿与其他患儿隔离开来,以便有效控制感染源。对于有条件的医院最好能够设立两间隔离区,一间用于收治呼吸道疾病患儿,一间用于收治胃肠道疾病患儿。规模有限的医院至少应该设有一个备用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