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6-29 22: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生儿脐部护理
作者:何晓芬 《大家健康》 2009-1-1
【摘要】目的:探索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最佳方法,尽可能的减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取 2005~2008年我院实行新的脐带护理操作规程以来分娩新生儿260例为研究对象(2000~2005年间300例为对照),通过对断脐、剪脐、脐部日常护理及其他辅助方法的系统回顾,分析各操作步骤在预防和控制脐部感染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规范操作。结论:我院实行的系统规范化脐部护理策略可以明显降低脐带感染的发生率,可以为临床上新生儿脐带护理规范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脐带;护理;规范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19(2009)-01-0067-1?
新生儿脐残端是具有2条动脉1 条静脉富含高蛋白的组织,营养丰富,因此是病原微生物容易聚集的门户和易感部位。在新生儿护理中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局部分泌物增多、发热等炎症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自2005年以来我院采取一系列规范化临床手段处理新生儿脐部,新生儿脐炎等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现将处理经验报道如下 :?
1 一般资料 ?
1 .1 观察对象:2005~2008年在我院出生的新生儿260例(2000~2005年300例作为对照),均系足月儿,无宫内感染,Apgar评分10。?
1.2 感染率统计?
将以上资料做系统回顾,统计发生脐带感染病例,计算出感染率。结果本院在实行新的规范化处理后脐带炎的发生率降低到0.76%(260例中有2例发生感染),2000~2005年间的发生率为5%(300例中有15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本院在实行新的新生儿脐部护理操作规程后效果明显。?
2操作规范总结?
2.1 出生后断脐方法:新生儿出生后 1—2min内待脐带搏动消失后用5% 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根部及周围,并用脐带夹结扎脐带[1]。在结扎部位上0.5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血(非常重要)。用2%碘酊消毒脐残端,再用75%酒精脱碘,覆盖无菌纱布,脐带布加压包扎[2]。出生后24小时内应严密观察脐带有无渗血,如有少量渗血可用止血钳钳夹,必要时严格消毒后重新结扎。?
2.2脐部常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每日沭浴1次,浴后为防止脐部感染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部,然后用无菌护脐带包扎,此时应保持脐部干燥,并告知产妇及家属勿用透气性差的尿挚或塑料纸料纸垫在新生儿身下,以防尿液浸润导致的脐部潮湿。给男婴换尿布时将阴茎向下盖住,以免尿液泡湿脐带。通过宣传教育让产妇及家属懂得保持新生儿脐部干燥的重要性[3]。?
2.3 剪脐方法:出生后48 h左右(根据具体情况)剪断脐带。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用 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残端及周围皮肤,在结扎下方沿脐根呈浅锥形逐渐剪掉残留脐,操作过程中手术剪与腹壁成 1 5 ~3 0 夹角角。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后加压明胶海绵覆盖,脐带布加压包扎[4]。?
2.4 预防破伤风: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如急产、路途分娩等情况时,由于消毒不严格可能发生破伤风。因此应在婴儿随母亲入院后及时处理脐带残端。具体操作如下:用 3 %双氧水或 1:5000高锰酸钾清洗,同时注射TAT 5 0 0 U,污染严重时可用T AT 5 0 0 U脐周封闭,同时隔离患儿,严密观察有无破伤风的临床表现,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5]。?
3 讨论 ?
通过对我院新的新生儿脐带护理操作规程的回顾我们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3 .1 严把结扎关正确掌握结扎位置。结扎的好坏直接影响剪脐是否成功。
3.2 掌握剪脐的时间和技巧。剪脐的时间必须根据脐带干枯程度选择,不能千篇一律定在4 8 h左右。剪脐过程务必彻底,仔细切除,切勿一刀平剪,若结扎下方有血肿,剪脐时应将血块清除干净,这一点非常重要,彻底的清除血肿将会大大降低脐部感染的发生。?
3.3针对脐部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护理措施。如脐端潮湿,需用棉鉴彻底擦净分泌物后用5%聚维酮碘溶液消毒脐窝部。可用微波照射脐残端每次10min,每日2次,使创面干燥愈合。如脐窝小而浅,可用3%双氧水彻底清洗脐窝深处的分泌物,防止厌氧菌感染,对于脐窝有少量渗血的婴儿,护理次数不宜太多,否则影响脐愈合。?
参考文献:
[1] 张宝芸,郭秀静,王玉琼. 医院开展产后家庭护理访视现状分析.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4;7( 5 ): 5 7.?
[2] 叶彩眉,马兰梅. 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及对策. 中华护理杂志.2005;35 ( 8 ):4 8 1 .?
[3] 庞继艾. 碘伏联合贝复济治疗Ⅲ度臀红疗效观察.护理学.2007;2 2 ( 3 ):4 8.?
[4] 孙永娜. 新生儿脐部护理体会.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21):1987.?
[5]陈巧素. 新生儿脐部护理效果分析 .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6):711.
信源地址;http://www.duyuanfan.cn/qikan/djjk2009015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