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5-30 18: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供一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1)水溶性:指某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这一物质必须是单质(如:氧气、铁)或者是化合物(氯化钠、酒精、过氧化氢、戊二醛、脂肪、蛋白质等)。
2)在水中的溶解性:通常是由20℃是某物质(固态)的溶解度决定的。100g水中可溶溶质的数量小于0.01g为【难容(不容)物】;0.01~1g为【微溶物质】;1~10g为【可溶物质】;大于10g为【易溶物质】
3)溶解度的大小除了与溶质有关外,还与溶剂有关。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比较小,但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就相对比较大,如果将碘溶于酒精碘化钾溶液中,则溶解度提高很多。(这就是医院常用碘酒的配制方法)
4)水,作为最常用的溶剂,它是一种具有极性的液体。因此,根据溶解的【相似相容原则】,具有极性的溶质(氯化钠)相对于没有极性的橄榄油的溶解度要大许多(有一个特别的例外,酒精是非极性物质,但可以和水无限互溶。也就是说,在市场上的无水酒精也不是100%的酒精。)
5)为了提高非极性溶质(比如橄榄油)在水中的溶解度(也就是溶解性),通常加入合适的【乳化剂】,从而改善油相(非极性溶质)和水相(极性溶剂)之间的表面张力,使之形成均匀稳定的分散体系。通常分为【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的体系(夏季用的防晒霜通常是水包油性的,而冬季使用的护手膏一般是油包水型的)。乳化,在化妆品、农药、医药制剂等行业非常普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