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18|回复: 10

发热的机制是什么?

[复制链接]

9万

主题

9万

帖子

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6804
发表于 2011-1-17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现问发病产生的机制是什么?欢迎大家讨论。



上一篇:食道癌术后13天,发现左侧脓胸,是否属院内感染?下一篇:关于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几个问题(答题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965

帖子

30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1
发表于 2011-1-17 22: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点点 于 2011-1-28 21:47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形1.jpg (1.89 M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18 18:06 上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0

帖子

9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4
发表于 2011-1-17 22: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热激活物是指各种能够刺激机体某些细胞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的物质。发热激活物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外源的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和某些体内产物。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是主要的发热激活物。
     (二)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也具有致热作用。
     (三)体内也存在发热激活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0

帖子

9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4
发表于 2011-1-17 22: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mber78 于 2011-1-18 17:29 编辑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0

帖子

9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4
发表于 2011-1-17 22:5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1-1-18 17:30 编辑

(二)非微生物类发热激活物也具有致热作用。
某些外源非微生物类物质也可成为发热激活物,如佐剂胞壁酰二肽、松节油、植物血凝素、多核苷酸及某些药物如两性霉素B和博来霉素等亦可引起发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0

帖子

9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4
发表于 2011-1-17 22: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1-1-18 20:59 编辑

(三)体内也存在发热激活物
1、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对产内生致热原细胞有激活作用。
2、类固醇  体内某些类固醇产物有致热作用,睾酮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其典型代表。人体白细胞体外与本胆烷醇酮一起培养,亦可产生并释放内生致热极。
3、其他  某些肿瘤细胞如肾癌、白血病和淋巴瘤可分泌细胞因子,组织坏死崩解产物等可引起发热。尿酸盐结晶沉积亦可激活机体细胞释放致热原。胆汁酸代谢产物特别是石胆酸也具有致热作用。此外,补体系统可被抗原复合物及凝集素等活化,参与并介导这些物质诱导的发热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0

帖子

9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4
发表于 2011-1-17 22: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1-1-18 21:32 编辑

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是指各种发热激活物作用下,机体细胞产生和释放的具有致热活性的细胞因子。目前公认的内生致热原均为细胞因子,并证明重组IL-1、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他细胞因子具有致热活性,因而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内生致热原称为致热性细胞因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580

帖子

91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4
发表于 2011-1-17 2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鬼才 于 2011-3-31 16:56 编辑

(一)
机体细胞产生和释放的主要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是一组内源性、不耐热的小分子蛋白质。静脉注射能够迅速引起发热反应。此外,内生致热原在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高代谢率及食欲降低,在肝细胞则诱导急性期蛋白的合成。目前比较公认的内生致热原主要有以下几种:
1、IL-1
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IL-1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IL-1为最早发现的内生致热原。IL-1家族包括IL-1α、IL-1β、IL-1γ/IL-18和IL-1受体拮抗剂。IL-1不耐热,70℃30分钟即丧失活性。目前认为IL-1Ra不具有致热性。IL-1α和IL-1β前体分子均为31kD,虽氨基酸序列仅有26%相同,但可作用于相同的受体,并有相同的生物学活性。IL-1α是酸性蛋白质,成熟型分子量为17kD;IL-1β是中性蛋白质,成熟型分子量为17.5kD。IL-1受体广泛分布于脑内,靠近体温调节中枢的下丘脑外侧区受体密度最高。IL-1对体温中枢的活动有明显的影响,用微电泳法将IL-1导入大鼠的POAH,能引起热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下降、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这些反应可被水杨酸钠(解热药)阻断。给鼠、家兔等动物静脉内注射IL-1均可引起典型的发热反应。而LSP引起发热的动物循环血中出现大量IL-1β,以及IL-1β基因敲除小鼠注射LSP发热峰降低等进一步证明IL-1β参与发热过程,IL-1β可在多种细胞刺激IL-6表达增高。IL-1β的主要作用是刺激内皮细菌上调IL-6表达,而IL-1γ/IL-18则可刺激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说明IL-1亦通过调控IL-6和干扰素参与发热过程。
2、TNF
1975年Carswell等发现接种卡介苗的小鼠受到LPS攻击后血浆中出现一种能使体内某些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物质,并将其命名为TNF。研究表明多种发热激活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内毒素等都可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TNF包括TNFα和TNFβ两种亚型。TNFα由157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7kD,主要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分泌,TNFβ由17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5 kD,主要由激活的T淋巴细胞产生。TNFα和TNFβ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28%,可结合相同的在,并具有某些相似的生物活性。
TNF具有许多与IL-1相类似的生物活性,二者引起发热的热型也非常相似。家兔、大鼠等动物静脉内注射TNF可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并可被环加氧酶(COX)抑制剂布洛芬阻断。家兔静脉内汁射中低剂量的TNF α ( 50~200mg/kg)引起单相热,大剂量( 10μg/kg )则引起双相热。动物脑室内注射TNF同样可以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并且伴有脑室内前列腺素E2,( PGE2)含量的升高。TNF α在体内和体外都能刺激IL-1日的产生但它同时也可以诱生IL-1。发挥解热作用。

3. IL-6
IL-6是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质,分子量为21~26kD。 LPS、病毒、IL-I、TNF.血小板生长因子等均可诱导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分泌IL-6。 IL-6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达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其受体由两条肽链组成,一条是分子量约为8kD的配基结合部分,另条是负责信号转导的跨膜蛋白gp130。IL-6与配基结合部分结合后gp130即被活化,使信号向细胞内转导。

IL-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细胞因子,能够引起各种动物的发热反应,但其致热作用弱于IL-1和TNF。近来有学者报道,脑组织也能产生IL-6,并提出脑内IL-6在发热发展中的作用,可能比血浆IL-6更加重要。研究表明,严重烧伤伴发热患者血浆IL-6浓度与体温升高程度正相关。家兔小鼠静脉或脑室内注射IL-6可使体温明显升高,布洛芬或吲哚美辛可阻断其作用;动物实验表明,发热期间血浆或脑脊液中IL-6的活性增高,而IL-6基因敲除鼠皮下注射松节油不能产生发热反应,说明IL-6为一种内生致热原。
研究表明,TNFα、IL-1和IL-6对LPS的反应性存在时间及因果联系,静脉注射LPS后,血浆TNFα、IL-1和IL-6水平依次升高;给予抗TNFα抗体则可抑制LPS诱导的IL-1和IL-6分泌而应用抗IL-1抗体中和IL-1,则抑制IL-6分泌,说明TNFα通过上调IL-1进而增高IL-6表达。此外IL-6则可下调TNFα和IL-I的表达。

4、干扰素(IFN )
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糖蛋白,主要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抗原结构的不同,分为3种亚型即IFN a、IFNβ和IFN γ。 IFN α与IFN β在氨基酸序列上有较大的同源性,并可结合于相同受体,IFNγ与IFNα只有大约17%的同源性。IFN是最早试用于临床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而其主要副作用就是发热。重组人IFN肌肉注射,2h可引起寒战和发热反应。3种亚型的IFN均具有致热性,但作用方式可能不同。IFNβ对人体的致热性低于IFN α,二者可通过引起脑内PGE2含量升高发挥致热作用,并且发热反应具有剂量依赖性。IFNγ并不能直接刺激下丘脑合成PGE。
近年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2(IL-2)也可以诱导发热,但发热反应出现比较晚。此外,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 ),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内皮素等也被认为与发热有一定的关系,但仍缺乏系统的研究。目前研究认为IL-1、TNF、IL-6、 IFNα和MIP-1具有直接致热作用,而IL-2和IFNγ则通过调控其他致热性细胞因子间接发挥作用
此外,在外周亦存在对抗发热的物质如IL-1 Ra、工L-4, IL-10, IL-13,糖皮质激素等,它们可抑制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产生或释放,或者通过结合方式抑制其活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

帖子

2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7
发表于 2011-1-17 22: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热机制
调定点理论
有致热原性发热
内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
无致热原性发热
体温中枢、产热过多、散热过少、植物神经紊乱
对躯体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05

帖子

36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9
发表于 2011-1-17 2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详细了解发热的相关内容,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浙ICP备16040142号-3)|山东省消毒供应质量控制中心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